航空工业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
信息来源:人民网
【 字体: 】? 【打印文章】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71人当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永庆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庆

王永庆

“中国要强大,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国防科技作为支撑。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的成就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王永庆斩钉截铁地说道:“所以,我们要更努力,让国家更硬气!”

有底牌,才有底气

——发展武器装备,关键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长缨在手方能以武止戈

我国是一个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早已经被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航空母舰是中国的百年梦想,而舰载机是航母建设工程中的重要装备。由于舰载机的设计工作涉及重大关键技术多,难度大,需要技术决策和跨行业协调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条布满荆棘的奋斗之路,并不被外界看好,甚至有很多西方人发出了“即便航母辽宁舰入列之后,中国的舰载机至少还会有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在舰上使用”的断言。

王永庆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发力,用实际行动打碎了这一妄言。面对着重重困难和外界的质疑,作为歼15常务副总师,王永庆精心组织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全面突破了高增升气动布局、高承载结构和特殊机构、着舰轨迹控制、特殊环境适应性、舰面保障等多项关键技术,探索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舰载机设计、试验、试制、试飞流程,建立了我国舰载机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家研制新一代舰载机积累了宝贵经验,带出了一支成熟的研制团队。

放眼国际,舰载机着舰是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生死12秒”。为了确保“生死时刻”的生而不死,有效避免事故和灾难,王永庆勇担重任,耗尽心血,反复斟酌,甚至为了显示屏上一个小小的矢量符的方案几度修改,精益求精。“在研制过程中尽量把我们所有能想到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仿真,为了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细节问题,一个月里曾举行过25次讨论会。”王永庆回忆道。王永庆和同事们从早忙到晚,长时间保持着高强度与高压力,默默无闻地扛起责任,攻破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舰载机的零突破。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一型飞机从方案论证到设计研发,再到最终定型,涉及上百项关键技术,几万个零件,做到万无一失,背后是王永庆和他的团队经年累月的苦干实干。

在21世纪初期,我国航空工业的基础能力还没发展到全三维数字化的水平,设计工作是在图纸上画二维图。为了追赶世界飞机设计的步伐,提高工作效率,沈阳所决心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应用,在打通设计与设计、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壁垒上做尝试。

尽管三维数字化设计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当时,还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尽管事先已经预想到了会遇到一些问题,在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之后,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为了突破瓶颈,王永庆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反复寻找与尝试。“我们白天晚上都在计算机室里泡着,就看系统为什么转不动,哪个环节有问题,就去改哪个环节。”连续一个星期,王永庆终于把这些梗阻的地方打通了。原本规划一年的建模时间,当时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

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在改变了飞机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的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永庆在项目中大力推行联合攻关团队模式,有效促进了设计与工艺的融合,实现了设计发图与工艺制造之间的无缝衔接。与传统三代机相比,工装数量减少60%。

在王永庆的长期努力下,新型的航空武器装备上,很多“高科技”“新科技”,甚至被外界看作的“黑科技”都被提速应用,让自主创新在航空武器装备中有更好的发挥舞台。他先后提出新机总体气动布局方案,实现了飞机总体、气动、隐身综合设计;提出以全三维、敏捷制造、柔性装配为核心的新机快速试制技术体系和轻量化结构布局方案;组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提出以提高态势感知、多目标攻击、电子对抗等能力为重点的设计方案,解决了隐身工程化应用、系统综合集成与优化、雷达与电子对抗等设计关键,奋勇抢占航空科技制高点。

2024年,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一款中型隐身多任务战斗机——歼35A,甫一亮相就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歼35A高颜值与高性能的背后,是王永庆带领团队多年来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歼35A除了本身的隐身性能和强大的飞行能力以外,还有很强的内在能力和很高的智慧,可以融合各类信息和数据,完全适应新的空战战场。歼35A如同球场上的“组织后卫”一样,可以带领全体成员快速实现杀伤链的闭环,确保关键性的胜利!

薪火相传的“家风”

——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离不开尖端武器装备。几代沈阳所人围绕着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迎难而上。自1986年毕业,进入被誉为“战斗机设计研究基地、航空英才摇篮”的沈阳所工作以来,王永庆先后同顾诵芬院士等一大批飞机设计大师长期共事,他们的格局、执着、敬业与忘我,都对王永庆的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科研报国的情怀和矢志国防的信念!

“研制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先进战斗机”是沈阳所几代总设计师都在传承着一个自强的信念。作为研究所第五任总设计师、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永庆已培养出2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除此之外,一批80后、90后已经快速成长为沈阳所的核心力量和骨干力量,接过了“举航空梦、圆中国梦”的接力棒。

王永庆不仅关注年轻人成长,更把提升设计队伍整体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他组织制订了全所各个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上百个重点发展方向,并从不断规范飞机研制流程、建立各专业岗位的设计指南出发,确保了以具体专业能力、整体科研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狠抓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积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培养、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回首过往,王永庆的背后是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中国战机发展的宏伟图景,他收获了不计其数与飞机设计相关的奖项,诸如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航空工业航空报国功勋奖、航空报国金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风云人物”,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等等……面对奖励和荣誉,他说:“我所处的这个行业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人是干不成什么事,必须要靠团队的精诚协作。这些奖项都不是给予我个人的,我只是团队的一个代表。”

工作近40年,加班加点早已经成为王永庆的常态。谁都清楚,他不在办公室,就是在试验室和试验/试飞的现场,出差归来也常常是拎着行李就直奔办公室开始工作。在同事的眼中,王永庆如同一台永远不知疲倦的发动机,在高强度高压力的艰苦环境下依然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着。

愿将此身长报国!在王永庆心里,“航空梦”“中国梦”从来都不是一个虚词,也不是一句口号。简单的一起一落,呼啸天空,蕴含着以王永庆为代表的航空人太多的汗水和泪水,甚至还有为之付出的生命。“继往开来,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人。”王永庆说,“我们就要为国家和军队,研制更多的、作战能力更强的、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为国铸得倚天剑——这,就是我最大的中国梦!”

编辑时间:2025-11-21?? 责任编辑:张艳君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