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镇馆之宝组团出镜
512组(件)文物解码民族交融基因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1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上,多件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元代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战国陶牛尊

??唐朝三彩兽头

??核心提示

??7月31日,“山海共融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启幕。7月30日,记者提前探展获悉,该展览以512组(件)文物、438幅图片和9部视频,系统呈现了一部横跨28万年的“辽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从营口金牛山遗址文物到辽博镇馆之宝,展览既系统梳理了辽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更是通过109件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生动诠释了“和合共生”的深刻主题。

??29馆珍品见证民族交流

??从远古延续至现代,从28万年前直通当代,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层展厅,512组(件)珍贵文物沿着时间轴线共同讲述了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宏大背景下的“辽宁通史”。从营口金牛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到现当代艺术作品,这些横跨28万年的文物和作品齐聚一展,共同组成了辽博历史上文物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大型展览。

??“我们通过这次展览,既展示辽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文化动力。”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记者7月30日在展览现场看到,“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以时间为轴,全面展示从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至今,辽宁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整个展览由8个单元和连廊组成,其中,前4个单元“文明初章”“融合汇聚”“并同华夏”“中华一统”在第一展厅,后4个单元“烽火铸魂”“同心兴业”“伟大转折”“凝心筑梦”在第二展厅,两个展厅之间由连廊连接。

??整个展览文物从29家文博机构借展,共精心选取512组(件)文物、438幅图片和9部视频。其中,一级文物57件,109件文物首次展出。

??辽博“顶流”诠释多元一体

??记者在现场看到,玉猪龙、“三燕文化”双马镫、鸭形玻璃器等多件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展览中悉数亮相。

??“我们的这次主题展,珍贵文物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多,比如一些红山玉器、后洼遗址出土的石头雕像等,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说。

??第一展厅“文明初章”单元,展示的是辽宁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重点文物。入口处,出土于营口金牛山遗址的多件动物化石摆放在主要位置。距今28万年的金牛山人既有早期智人阶段的进步特征,又有与北京猿人相似的原始特征,在人类发展阶段中,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发展过渡阶段,因此遗址出土的化石十分珍贵。

??“文明初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石火之光(旧石器时代),由金牛山遗址、鸽子洞遗址、仙人洞遗址组成。第二部分古国玉礼(新石器时代),由查海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丹东后洼遗址组成。第三部分辽海方国(青铜时代),由喀左青铜器窖藏、夏家店下层文化、曲刃青铜短剑、高台山文化、秦开却胡与燕筑长城、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组成。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展览内容包罗万象又气势恢宏,令人耳目一新。

??地处辽东地区的丹东后洼遗址距今6000至5000年,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几乎同期。记者在展柜中看到,多件出土于后洼遗址的滑石人像和陶塑双面人像陈列于此,这些文物均首次与观众见面。后洼先民用略显抽象的雕刻技法,还原了当时人们的样貌和精神世界。

??业内人士表示,“山海共融和合共生”展主题明确、展览形式丰富、展览内容全面、展览效果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从大纲起草到展陈设计、展品选用紧扣主线要求和主题方向,展现了辽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该展览由辽宁省委统战部、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由辽宁省博物馆、大连民族大学承办。

??整个展览计划于今年11月30日结束。

责任编辑:白云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